软件即服务项目(SaaS)——财务软件产业的一次创新性进步 |
网络的发展对许多行业都产生了影响,尤其对软件市场影响更为深远。传统的客户/服务器模式的问题在于:每一个用户都需要一个客户端应用程序,这使得程序很难维护,而且给用户带来很多麻烦。到九十年代末,被大家普遍认同的模式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应用软件模式。因此,许多厂商开始开发自己的以网络为基础的应用程序。那些一开始九着眼于网络的开发商所开发出的应用程序表现更为出众,那是因为一些程序是在代码基础上进行开发的,这就要考虑和以前软件版本的兼容问题,这将使工作变得十分困难。 |
软件即服务项目是近些年来软件产业的一次创新性进步。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将软件作为一种服务形式提供给客户的需求逐渐增加。而“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这个新模式的出现正是顺应的这个需求。它是指软件开发商以单个客户为基础出租他们的产品,并为客户运行这些程序。开发商们一般操纵与程序相关的数据中心,负责维护,更新底层的软件和硬件,而客户们仅仅通过一个公共的网络入口便可以操作这些软件。它可以帮助软件开发商降低成本、加速项目实施、并减少风险。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在信息技术软件和硬件的购置方面存在预算瓶颈,“软件即服务”项目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
软件即服务可实现多赢 | ||||||
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在许多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模式可实现客户、开发商、甚至股东的多赢。 | ||||||
|
软件即服务可实现规模经济 |
为了获得“软件”而支付给 SaaS 供应商的使用费中的一部分,必定要用于 SaaS 供应商的硬件和专业服务成本。这时,就要考虑规模经济效应的问题。假定 SaaS 供应商中央主机上运行的单套软件拥有 x 家客户,那么该供应商就能统一为所有客户提供服务。例如,企业 SaaS 应用安装在五个服务器组成的负载平衡群集上,可支持 50 家中等规模的客户,也就是说,每家客户只需负担一台服务器成本的十分之一。如果相同的应用由各家客户进行本地安装,就要求每家客户专门为该应用提供服务器,有时如果负载平衡和可用性要求高的话,还需要甚至不止一台服务器。因此,SaaS 模式比传统模式更节约成本,对于可扩展性较强的 SaaS 应用而言,随着客户的增多,每家客户的运营成本会不断降低。同时,随着客户的增多,供应商将加强多用户这一重要特性,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因此,即便考虑到 SaaS 供应商的硬件和专业服务成本,客户仍能用相同的 IT 预算实现高得多的纯软件功能。 |
![]() |